要不要把用户的话奉为圭臬?

周洁

2022-05-09 10:30

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?

辛辛苦苦进行了数个入户访谈,组织了好多小组访谈活动,项目中涉及到的用户数量甚至多达2、30名,得到了符合预期的结果,并兴致勃勃的做成PPT给上级汇报。结果,上级却质疑你:“你的结论可靠吗,和市场反馈的有偏差。”

导致这种结果的一个原因,可能是太相信所谓的用户原话了。

现在广受认可的一种论断是,用户会“说谎”,在研究过程中,其实通常不是用户本身的问题,而是多种原因综合促成的:

①记忆错误,也是最普遍。

访谈过程就是不停提问,对于家电的使用经常会问的很细致,例如:“你一般什么时候用空调?”,用户可能会说:我基本不咋开(青岛用户常这么回答),或者“大概每个月几天吧”。实际是否如此呢?这种经常性的重复事件,人是很容易记忆模糊的。

②维护形象,更符合社会共识或更体面。

人都希望自己的形象在别人眼中比较正面,不自觉地就会对回答进行一定美化,比如,在定量问卷中“你能接受具有XX功能的挂机最高多少钱?”“你家冰箱多少钱?”,问到钱的问题,从统计上而言,实际接受能力或购买能力会低于用户填的答案;“你清洁过你的洗衣机吗?”“多久深度清洁一下冰箱?”,要是如实答完全不清洁,岂不是显得自己很不讲卫生吗?多尴尬。

③理解错误,同样的词不同的理解。

有时受访者并不完全理解他们被问到的问题,而是根据他们自己的理解来回答问题,包括研究人员自己也会理解错误。而且用户对于模糊词汇(泛词)的解释可能远没有研究人员预期的那么宽泛,比如印度人洗浴调研中,“你一般什么时候洗澡?”-“每天早上”,那这个早上是几点,6点还是8点?

④被引导了,不知不觉的偏向。

研究者感知和看待研究内容角度和用户完全不同,通常心中已经有了期望得到的研究结果,访谈提问过程往往控制不住的会有倾向性,然而访谈本身就是一种引导,提问过程很难把握这个度。比如“你认为海尔空调某某功能好用吗?”,大部分用户都不会告诉你“不好用”,反而会习惯性甚至条件反射式地想到“好用”;“你下次再装修,你会选蒸烤一体的还是蒸烤各一台?”,那用户只能从这俩选项里选一个了。

⑤完全不懂,连蒙带猜。

家电行业有很多专业术语,隔行如隔山,研究者整日挂在嘴边,用户可能完全不知道你在说什么。比如“采用膜内转印面板…”,解释了含义也想象不出来;“是否有网器…”,网器是指什么?有时关于特殊人群的调研有时会由其相关人回答,比如老年人热水器、老年人空调的研究,子女对老人的行为和痛点的陈述,对研究依然很有价值,但是也要做好区分,有些回答可能只是猜测或推测,并非事实数据。

⑥用户偏差,本身属性注定了不可能真心话。

你招募了一些内部员工作为参试者,也许可能是同产业的参与者,那么在研究过程中绝大部分是不想表露对自己的负面评价,即便真心觉得不符合自己喜好,也不会完全告诉你;也有一部分用户,很难当着你的面吐槽你的产品不好用。

⑦环境偏差,放松的环境能说得更多。

必须得承认,家电行业中,入户访谈是要比在咖啡店效果好,在符合访谈内容的场景中会勾起用户更具体的使用画面和情感回忆。问的问题越具体越受环境影响,比如“你在家炒辣子鸡的过程是?”,研究者想了解油烟机在这过程中起作用的阶段和问题,那如果用户是在公司大堂或是在车里在线访谈的,细节就会损耗很多。

所以,用户研究的项目中,尤其是对新方向进行预判的阶段,我们怎么从用户那里拿到可靠的信息?

①问题的描述要具体,不要模棱两可。

想了解用户的使用习惯,可以询问他们在一个具体时间段内的行为,而非一般性的询问日常行为,在询问过往事件的问题时提供一些相关背景或限定条件,因为有规律且频繁的行为,受访者会根据他们在记忆中的某种基本频率来预估事件的数量。比如“夏天最热的时候,你在家里,会采取哪些方法降温?”用户可能会回答开窗、开空调、开风扇、吃雪糕吃西瓜,甚至有可能是开加湿器,也可能是多种方法结合。

②避免绝对的措辞。

比如“足够、年轻人、通常、定期、有时、大多数,总是”等。“你总是在淘宝上买净水机滤芯吗?”“你家定期在网上定菜吗?”“冰箱的冷冻室足够用吗?”,总会发现用户想的和你不一样…

③选项要完备。

调研问卷中,选项要穷尽且有合理的选择区间。选项的设置要努力摒除你专业人员的身份,不要只写你关心的内容,假设你想筛选高端冰箱用户,你内心预期的是8k以上的价格,提问价格冰箱的题目不能与其它问卷中的价格区间有差异。

④追问具体实例。

你能确保用户的确在真切回答你提出问题的最好方式是进一步追问,并要他们给出这个话题的具体事例或故事,越具体的实例就越有可能有新发现。就是要注意不要让用户感觉自己说谎被活捉,抑或是没有达到我们的期待感觉很挫败。

⑤斟酌直球问题。

画面描述要具体,但你的目的不要太赤裸,尤其访谈刚开始的时候,不要问过于直球问题。

例如,调研问卷中,“不直吹人的特殊风口设计你能接受吗?”这类问题偏差会较大,正面告诉用户产品的直接使用感受,虽然很直观,但用户会顺着不直吹人的思路往下想而忽略自己真实购买需求,毕竟没人会拒绝这个优点,这并不能为销售结果做背书。另外,“是、否”问题也应避免,“选择XX的时候你会购买能语音控制的吗?”,选项只有“不会”和“会”…关于“会”和“不会”这两者之间的态度,往往隔着十万八千里的犹豫和考虑,李克特量表值得拥有。

⑥借助辅助性的记录。

比如查看账单、手机相册或询问受访者的其他家庭成员,有助于减少或消除由于记忆错误造成的错误,并可能提供额外的详细信息。

⑦敏感问题,要用不同的方式表述。

敏感问题,例如“会不会在厨房抽烟?”“洗澡的时候会干什么?”,语言和问法都需要斟酌。


用户调研总是在不断地发问,这也是和用户斗智斗勇的过程。

用户研究对于我们能否做出用户喜欢的产品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,希望各位同事再参与用户交互的过程中,不断提升,和我们一起共同进步^^

鲁ICP备09096283 | ©2025 海尔智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