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学研结合有新招:这家企业把高校实验室“搬”进了用户家里!

企业手握需求但因找不到技术解决方案而一筹莫展,高校、科研院所却为科技成果无法转化而伤神费脑。如何破解这“两难”,成为了当下企业和高校共同关注的焦点。

信息鸿沟症结

专利未转化陷入“沉睡”

根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公布的数据显示,2017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7500亿元,目前仅次于美国。其中,高校研发经费更是达到1127.7亿元,比2016年增加5.2%。

但值得注意的是,与巨大的科研投入相比,我国高校、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却并不理想。据教育部相关资料统计,2017年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仅达到17%,远低于发达国家。

众多科研成果束之高阁背后,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校企两者间没有建立起稳定的供需合作关系

企业以用户需求为导向,对科研成果有强烈的技术需求却不知从何下手,而科研机构定位前沿科学研究,得出的创新成果很大一部分无法满足市场需求。双方在需求对接上不平衡,成为了科研成果低转化率的最主要原因。

顶层设计发力

解锁在柜子里的科技成果

面对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被“锁在柜子里的科技成果”,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。

从2015年新修订的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》实施之后,随后的一年时间里,国家陆续颁发了《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》等,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指出,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,建立以企业为主体、市场为导向、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,促进科技成果转化。

国家顶层设计的不断加码,也揭示了当下解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最主要解决方案–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

海尔创新模式

促成科技成果“三级跳”

科技成果只有与市场需求相结合,完成从科学研究、实验开发、推广应用的“三级跳”,才能创新价值,实现真正的产学研融合,而海尔的开放创新模式无疑是科技成果“三级跳”道路上的最大助推器。

在“世界就是我的研发部”的创新理念下,海尔建立起“10+N”的全球开放创新体系,成功将包括高校科研资源在内的全球创新资源链接到创新网络来。具体而言,海尔的开放创新模式具备两大独特优势。

其一,解决了长期存在的信息鸿沟问题。海尔选择从用户需求入手,并将用户需求转化为技术需求,进而通过全球创新资源网络链接起创新资源,双方围绕用户需求进行技术共创,保证科研成果的诞生即有市场;

其二,实现了企业与科研机构的高效对接。通过线上平台,海尔可以根据技术需求与专家实现线上对接,并于线下进行项目合作,大大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。

此外,海尔还在模式上进行升级,推出社群创新模式。通过HOPE创新合伙人社群,海尔将高校资源吸引到创新社群中,并对社群专家进行标签化细分,使社群专家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参与技术创新。从创意的提出、交互、孵化,到产业化等全产业链条,社群专家都可以参与其中,并根据自己的贡献获得价值分享。

在开放创新模式下,海尔正不断加速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脚步,将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,真正把高校实验室的科研成果“搬”到用户家里。